第19章 岁绢半隐(4/5)
层官员手里的“官劵”。这些个官员们一看,还有这样的好事?便宜点就便宜点吧,认了!好歹的换些个大钱也能度日。布,再好看也不能当饭吃。
况且,这布已经是泛滥了。什么东西就怕一个多,少了那叫珍宝。如果这玩意烂大街了,那就是土特产啊,卖不上价钱的!
这倒是解了大小官员们的燃眉之急也,饶是恐怕去晚了人家不买了。于是乎,便是一个个风急火燎的竞相降价,折了本换来大钱养家糊口。
得,本身就是“贱估其直”的玩意,这下更贱了。
那吕帛拿了“官劵”,却只拿了一小部分为货,与那内东头交割。
而且,拿了布也不在京城售卖,因为这玩意已经满大街都是了,别说卖,白给都没人要!
不在京城售卖,那要卖到哪去?
支援新农村建设,送货下乡?
西北倒是缺这玩意。
不过那地方?那“地无三里平,天无三日晴”的?就是穷乡僻壤啊!吃都不够,还讲究穿?肯定是不成的!即便是再便宜,那些个耕地的依旧是个买不起。
不过,接下来这吕帛,却干出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来。
通了关系绕开漕司走了水路,将那些个布绢一路远销千里之外的江南!
咦?你把布卖到江南?脑子抽风了?别摇头?我都看到你脑子里的水漾出来了!
这就好比把原油卖给沙特、俄罗斯,把香蕉卖给菲律宾啊!你咋不去问澳大利亚要不要袋鼠?
能干出这么缺心眼的事,你给我们讲讲你的心理历程呗?
你也别嫌那吕帛缺心眼。那货且不是志在于此,而是有更大的野心。
“元丰库缣帛”亦称“岁布”,也叫“岁绢”。
每年内东头收“岁布”那可是个大大肥差,比起“汝州瓷贡”来那银钱的往来,且是要大多了去了,别人都是大巫见小巫,“汝州瓷贡”和这“岁绢”比起来,那就压根儿算不得巫!
咦?不都是皇贡麽?怎的还有个三六九等?
“岁绢”这玩意可不是专门给皇家用的,皇帝家就是把自己各个都裹成木乃伊,也用不了那么多的布去。
这种政府性、周期性的采购行为最主要、最大用途是“外交”。
大部分是作为“岁币”给辽国和西夏。
因为“岁币银绢”四个字里面就含一个“绢”字。
单就每年向辽国提供“岁币”就有“银绢五十万”之多。
澶渊之盟,宋每年给辽国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,以“助军旅之费”。
后来“庆历增币”增加到“银绢五十万”。
然,除去给辽的,还有给西夏的。
给西夏的倒是不多。也不能称之为“岁币”,而是叫“赏赐”。
“庆历和议”,每年向西夏“赏赐”白银七万二千两、绢十五万三千匹、茶叶三万,以此换取西夏称臣。
这辽、夏两项加在一起,这“绢”的需求可不是一般的大。
宋绢的长、阔和匹重,都是按照后周显德三年敕令规定:“阔为二尺五分,长四十二尺,所纳官绢每匹须及一十二两”!
徽宗年间,一匹绢值钱一千四五百文,每年政府的刚需就需要六七十万匹!
不过,既然是采购,这量大的,就会有各种各样的“质量问题”,车船运输就会有“损耗”。
然,这些个“损耗”和“质量问题”怎么算?那就得看前去“收绢”的“制使供奉” 怎么说了。